在祖国大西北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支长期活跃在这块土地的神秘地勘队伍,他们以找铀为主,默默踏足于西北大地的大漠戈壁与崇山峻岭之间,为我国铀矿地质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支队伍就是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陕核地调院”)。
中陕核地调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基地,前身为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隶属于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前身为核工业西北地质局);近20年来,这支队伍秉承核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优良的作风、优秀的管理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战略引领、科技支撑、绩效导向,坚守本业,融入市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多年的磨砺和市场化洗礼,中陕核地调院已经发展成集核资源地质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土建及环保工程、不动产确权、农牧场确权、测绘工程于一体的大地质综合性地勘单位,拥有固体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等9项甲级资质,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院现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33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5人,中、高级工程师148人,拥有国家一级资质的项目经理38人。
发挥优势·“铀油(煤)兼探”创新路
建院初期,中陕核地调院秉持初心,始终坚持以核地质勘查为主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拓展核地质服务领域,于2001年成立之时就和辽河石油勘探局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时至今日合作仍在继续。十几年来,双方在镭氡平衡系数研究和抽水试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将“砂石泵法”填砾料在地浸砂岩型铀矿专门水文地质孔成建井工艺中进行试验研究,为钱家店铀矿勘探、开发以及利用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至2006年,该院对鄂尔多斯盆地展开铀矿地质调查,项目团队特别重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注重成矿规律的摸索与找矿经验教训的总结,指出区内成矿条件与东胜大型铀矿床类似,应寻找古层间氧化带和油气后生还原绿色蚀变共同控矿的找矿新模式,大胆提出了积极甩开、向西探索、稀疏控制的思路,最终在原矿点向西若干千米处,新发现一批工业孔,特别是个别钻孔发现了厚度大、品位很高的工业矿层,改变了一直以来认为该区域铀矿化层薄、不能形成大矿的传统认识,为该区找矿打开了思路。该项目当年获得了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找矿发现一等奖。
在经历了核地质勘查低谷后,中陕核地调院把产业发展放在全局经济和整体行业背景的高度进行统筹谋划,加强产业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拓展油田市场,全力构建完善产业发展风向标,旨在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核地质勘查队伍。经过准确定位、调整思路、优化结构、创新发展,该院进一步加强了与中石油等单位的合作,在2011年至2014年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开拓了铀矿勘查新局面。
2011年,中陕核地调院获知石油系统要在其矿权范围内开展铀矿勘查的消息后,主动与油田系统联系。2011年至2013年,该院与华北油田进行合作,在区内开展铀矿地质调查工作。这是该院首次与油田在油气探矿权内开展铀矿调查工作,划分了铀成矿有利区和远景区,实现了“油铀兼探”,在服务油田和国家铀资源保障、提高油田采区内铀矿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12年,该院介入大庆油田铀矿调查项目,拉开了与大庆油田长期合作的序幕。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松辽盆地北部“718工程”,该工程始于2016年7月下旬,投入数亿元,在松辽盆地北部开展铀矿调查示范工作,中陕核地调院在所有718工程参战队伍中所占工作量和经费份额最大。同年,该院积极与吉林油田取得联系,在“油铀兼探”模式的基础上复制了松辽盆地北部模式,在吉林油田数万口石油井中选出了若干片异常集中区,并从中择优选出了三片开展验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自2014年与天津地调中心合作以来,中陕核地调院先后在青海、甘肃、陕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开展了数十个铀矿调查项目。
拓宽新领域·陕北找煤显实力
作为传统的核工业地勘单位,中陕核地调院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和思路,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谋全局、抓战略,定位煤田地质勘查,从领导到员工坚持煤田市场开发不动摇,多部门通力配合,形成了全员支持煤田市场开发的局面。2004年,中陕核地调院争取到了第一个煤田勘查项目——延安市子长县安定煤矿勘查。该院以优质的工作质量和时间保证等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品牌。以此为契机,该院再接再厉,承揽了更多的煤田勘查项目,使该院煤田勘查足迹遍布陕西、内蒙古。
从延安、榆林到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再到彬长矿区,中陕核地调院煤田地质勘查事业一步步扩大,一步步做强,累计完成各类煤田勘探钻孔2285个、钻探总进尺达109多万米、地震物理点52.3万个、二维地震826千米,电法、磁法物理点19万个,控制测量5.9万平方千米,提交煤田地质报告85多件,累计探明煤炭资源量83.6亿吨,实现产值近15亿元。
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陕核地调院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以重点矿区煤和煤层气综合勘查为重点,以探采结合为关键,以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为手段,提升煤田地质的品牌形象,努力创建绿色矿山,营造了煤田地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区调新优势
区域地质调查是服务于整个地质行业最基础、面最广的地质工作,是整个地质领域的地基与核心。2011年,中陕核地调院为了拓展基础地质领域,提升地质人才技术水平,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青海省沱沱河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为契机,举全院之力,首次入围和实施了4幅1∶5万区调项目,为后续基础地质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012年~2018年,该院成功实施了青海省东昆仑地区、东祁连地区,新疆西昆仑康西瓦北部地区、东准噶尔地区以及内蒙古贺兰山、大兴安岭等地共35幅1∶5万区调项目,获得一大批基础地质和矿产成果,为中陕核地调院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年轻队伍。在青海省都兰县尕日当地区1∶5万四幅区调项目实施中,该院首次在测区朗木日上游元古宙不同变质地质体中发现了榴辉岩、榴闪岩等高压变质岩;在长石山一带新发现的加里东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多项成果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好评。
随着完成图幅的交付使用,中陕核地调院不但提升了相应地区的基础地质理论研究水平,而且为后续各地区地质找矿规律的总结及水文地质环境综合性调查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固本强基·抓好党建促发展
中陕核地调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促发展,引领企业不断走向改革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先后为国家提交了10多处矿产地,完成了多项放射性环境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治理等公益类项目,并在资质建设、人才培养、经营管理、产业规模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多次受到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国防科工办、中陕核集团的表彰,2007年被原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
过去的20年,中陕核地调院深化改革,开拓市场,加快发展,队伍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面对困难与挑战,在该院党委的领导下,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做项目,求真务实带队伍,在地勘经济、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队伍的成长,该院党组织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从初期的1个党支部10多名党员逐步发展到现在的6个党支部100多名党员。该院着力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与组织保证。目前,该院把党的领导和完善治理结构统一起来,把党建工作目标要求纳入章程,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和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了体制对接、机制对接以及工作对接。另外,该院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作风保证、纪律保证。
地勘工作的高度流动性和分散性为党组织建设带来一定困难,该院按照“组织全覆盖、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决策科学化”的要求,积极实施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坚持重心下移,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模范作用。
企业发展,人才为本。该院党委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近年来,该院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根据转型的需要,不断优化干部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并注重提升干部的创新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和风险防控的能力,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创新培养体制,完善激励机制,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加快建设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年来,该院技术人员总体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院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陕核地调院将继续坚持“做精做强核地质勘查业,发展大地质延伸服务业,稳步发展其它产业”的发展思路,注重核地质勘查支柱产业培育,着力机制制度创新,侧重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科技支撑作用,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